
綠色建筑發展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內在邏輯
1. 綠色建筑概念
普遍受認可的綠色建筑概念內涵,在近10年中由“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環保”逐步向“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發展,可以看到,綠色建筑在生態可持續、環境友好的前提下愈來愈重視人們居住環境的提升。
對于綠色建筑的發展,有兩點“陷阱”需要格外注意:
首先,綠色建筑是一個發展變化的概念。一些機構試圖對綠色建筑或可持續發展建筑的概念進行詳細的界定,但是這將會導致對綠色建筑更加狹隘的理解,從而限制其發展。綠色建筑概念在不斷的變化,但是環境層面始終處在核心位置,例如綠色建筑在土地、能源、水資源和材料等方面均是環境友好的,而“可持續性”則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取決于各國的建筑實踐,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體制層面。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情況,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能包含人類活動的所有因素。只關注節能和環境方面而忽視社會、經濟和體制因素會阻礙綠色建筑的發展。
其次,要警惕綠色建筑發展當中的誤區。第一,綠色建筑不等同于工業化程度高、裝配率高的建筑。過度強調裝配率不利于建筑安全性能,綠色建筑要同時兼顧可持續性、安全性。第二,綠色建筑無需過度使用高新技術。綠色建筑本質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性化需求,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過度使用高新技術會提高綠色建筑建造成本。第三,除設計和施工外,綠色建筑的運行和維護也十分重要。第四,綠色建筑并非能耗越低越好。使用復雜技術和產品能夠在短期內降低建筑能耗,但在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未必能夠實現能耗最小化。
2. 綠色建筑有巨大的綜合效益
從環境角度,綠色建筑提供的最重要的效益是對氣候和自然環境的益處。綠色建筑不僅可以通過使用更少的水、能源或自然資源來減少或消除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它們可以通過產生自己的能源或增加生物多樣性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與其他主要排放部門相比,建筑部門具有較大的減排潛力。
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發布報告,通過建筑中的直接措施,如能效、燃料轉換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到2050年,這種減排潛力將高達840億噸二氧化碳,且節省50%或更多的能源,以支持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
從經濟角度,綠色建筑可以為不同的人或群體提供經濟效益。主要包括通過提高能源和用水效率為租戶或家庭節省公用事業費用;為建筑物開發商降低建筑成本和提高物業價值;提高建筑物業主的入住率或運營成本;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等等。例如,歐盟曾經發布報告指出,全球能效措施每年可以節省約2800億至4100億歐元的能源支出(相當于美國年度用電量的近兩倍)。加拿大綠色建筑行業在2014年創造了234.5億美元的GDP,提供了近30萬個全職工作崗位。2016年到2018年,綠色建筑為美國創造超過330萬個就業機會。
在社會層面,綠色建筑已經被證明帶來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其中許多好處都與在綠色辦公室或生活在綠色建筑中工作的人的健康有關。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在綠色、通風良好的辦公室里,員工的認知分數(大腦功能)能夠提高10%。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指出在空氣流通的環境下每晚有效睡眠時間能夠延長46分鐘。更高的室內空氣質量(低濃度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以及高通風率)可以帶來高達8%的表現改善。
3. 推動建筑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重要時期,實現雙碳目標需要不同行業間的協調配合。建筑行業碳排放占全國總量超過50%,建筑行業碳減排是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下的重要一環,因此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必然要進行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目前,我國房地產企業面臨普遍的碳排放總量大、用能技術和效率低等問題,在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要求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仍存在較大壓力。因此房地產和建筑行業及相關企業作為主要碳排放者,需要在全產業鏈、供應鏈開展碳減排行動。
當下,用能效率和技術較低、碳排放總量居高不下依舊是我國建筑行業面臨的困難,在“碳中和、碳達峰”目標下,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作為中國能源消費的三大部門之一,建筑行業具有巨大減排潛力。傳統的建筑行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我國建筑總量約以每年160億平方米的速度持續增長,其中超過三成為高耗能建筑,因此推動建筑行業綠色轉型、推動綠色建筑普及是實現經濟綠色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及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
在線留言